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和后冬奥时期冰雪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坚持立足龙江,服务全国,连通世界,整合优势冰雪资源,聚焦冰雪经济,促进交流合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做强做优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产业,大力推进“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建设,为龙江振兴发展构建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明确了充分发挥冰雪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寒地冰雪经济,持续释放冰雪产业红利,助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主要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冰雪体育赛事经济。抓住后冬奥会契机,大力拓展冰雪竞赛表演市场。二是深化拓展冰雪体育休闲运动。三是支持打造冰雪体育运动名城。”加快冰雪经济发展,统筹推进黑龙江寒地冰雪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1949年《体育运动十年规划》中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冰雪产业”,标志着冰雪产业的萌芽,随后经历了停滞、复苏、与发展阶段,2015年,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奥会主办资格。随后,国家先后发布《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等政策,中国冰雪运动产业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滑雪初级市场,而冰雪运动的普及同样推动着冰雪产业快速发展。黑龙江本身的冰雪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63年2月7日首届冰灯游园会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公园举办;改革开放后,1985年1月5日,首届哈尔滨冰雪节在兆麟公园启幕,首届冰雪节完美复刻了首届冰灯游园会的成功,仅一个月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当年,哈尔滨的旅游外汇收入比前一年增长84.5%。此后,经过地方立法,确定每年1月5日为哈尔滨法定节日—冰雪节。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经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为世界四大冰雪节。可以说,一代一代的哈尔滨人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用黑土地生长的智慧和汗水,浇灌出这个世界顶级城市文旅品牌。冰雪产业链上游为场地设计与装备,装备供应包括冰雪场地装备、个人装备供应,主体包括场地设计、装备供应企业、个人冰雪装备供应企业;中游为冰雪场地运营、冰雪旅游、冰雪信息服务以及冰雪活动运营等,其中,冰雪活动运营具体包括赛事、运动培训等服务;下游为参与冰雪产业活动的消费者。中国冰雪产业的产业链上游包括:卡宾滑雪、北京奔流公司、娅豪集团等综合头部公司;冰雪场地设计企业以及场地装备供应企业;还有安踏、零夏、探路者等个人冰雪装备供应企业。中游包括冠军冰场、世纪星、等冰雪场地运营企业;奥悦冰雪、万龙度假天堂等冰雪旅游服务企业;魔法滑雪学院、万域芳菲等冰雪活动运营企业;滑呗、乐冰雪等冰雪信息服务企业。下游主要为参与冰雪产业活动的消费者,可大致分为体验型消费者、专业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
黑龙江冰雪产业链结构

冰雪产业是指以冰雪资源为依托,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附带产生社会或经济效益的一系列与冰雪有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资源型产业,按照具体领域可划分为冰雪旅游产业、冰雪文化产业和冰雪体育产业。具体可拆分为冰雪场地装备、个人装备供应,冰雪场地运营、冰雪旅游、以及冰雪活动运营等,其中,冰雪活动运营具体包括赛事、运动培训等细分服务。目前,我国冰雪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业务布局主要包括了冰雪运动装备、冰雪旅游业、冰雪场馆运营等方向。



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中数据的整合分析,目前,黑龙江省冰雪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30%,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不足18%,黑龙江省冰雪产业企业的注册资本分布在100万以下的相关企业占比为24%;其次为100万-200万的企业,相关企业占比为21%。黑龙江省冰雪产业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
目前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的存续企业2763家,占总企业数的71%;注销企业数占比为25%;吊销企业数量占总企业数的4%。微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在经济不景气时,其注销率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和业态的调整是企业注销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转型升级,而有些企业却因为不能应对市场变化而被迫退出。存续的2763家企业中仅有2家企业于新四板上市,同时也只有一家有融资相关信息,黑龙江省冰雪产业企业的上市率为0.07%。截至目前,存续的2763家企业中黑龙江省共有895家企业拥有风险相关信息,目前黑龙江省存续和在业的冰雪产业企业共2763家中53家企业有裁判文书,125家企业存在经营异常,30家企业有行政处罚,以经营异常为主。
截止2023年3月黑龙江冰雪产业企业风险信息情况

滑雪产业相关场馆众多,但以中小型滑雪场为主,马太效应严重,大部分滑雪产业集中在年均滑雪游客量超过一百万人次的滑雪场,尽管此等规模雪场数量仅占滑雪场总数的20%,但是接待消费人次规模占全球滑雪场滑雪人次的80%,以哈尔滨为例,哈尔滨有24处滑雪场、85处户外滑冰场、10座室内冰上运动气膜馆,以及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体育中心、人民体育场(馆)、市冰球馆等运动场馆,周边地区小型滑雪场发展不平衡,产业链组成较为单一,运营质量参差不齐,小型雪场在滑雪旅游产业中占据主要市场,而大部分滑雪游客的滑雪体验不佳,在雪场停留时间较短,不能很好地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与其他正在发展滑雪产业的省份相比,哈尔滨雪场的运营设计不完善、缺少地产开发。了解冰雪产业市场化程度是完善哈尔滨滑雪旅游产业链的重要举措,能够从根本上对哈尔滨旅游产业发展产生推动。建设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服务数字化三个方面的提升,有望提升冰雪产业发展水平,改进产业消费模式,以产生持续的发展动力。全国滑雪者超过1330万人,国内滑雪场按照不同类型可划分为旅游体验型、城郊学习型、目的地度假型,分别对应三大类目标客群。其中旅游体验性雪场数量占比达 77.6%,其客户中 90%以上为一次性体验客户,客人平均停留时间仅 2 小时。
滑雪用户属性表

“体验式”消费是国内滑雪市场的主要特征,说明冰雪运动与消费者的持续紧密联系还未全面有效形成,大力推动冰雪运动文化、促进冰雪运动消费升级,才能持续扩大冰雪运动市场规模,拓展冰雪消费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激活冰雪产业链的运转,实现冰雪产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和消费意愿都仅处于初步启动阶段,主动参与冰雪运动意愿明显不足。尽管具备较大的增量空间,但必须采取针对性举措,着力解决冰雪场地、冰雪装备、冰雪培训课程乃至赛事活动等方面的发展关键要素供给问题,才能有机会将潜在空间转变为实际增长。根据国内冰雪运动发展的现实情况,冰雪产业链存在发展时间较短、研发投入少、科技含量低、专业度不高等问题,同时在冰雪用品消费个性化、品牌化升级的过程存在明显短板,国内中高端的冰雪产品基本被国外品牌所垄断。新时代冰雪特色体育产业品牌的构建将秉承绿色与共享理念,以高质量、高效率、低污染与低能耗的冰雪运动长期稳定发展观为目标。从而我国冰雪产业品牌已初步形成以冰雪赛事、冰雪旅游、冰雪培训为核心,以冰雪装备制造及关联性产业为基础的冰雪产业链。宽度窄,主体融合协调不佳、链条脆而不坚,存续着资源耗损与品牌构建效率低下问题仍然存在,冰雪装备也应该从实用向美观又实用转型,目前冰雪装备市场长期被海外品牌占据,本土品牌市场认可度低。
以滑雪市场为例,滑雪市场用户年龄集中在25-34岁,以城市高收入群体为主,2020年前男性占比超过七成,女性市场开拓不完全,但按照2022年数据,女性滑雪用户已经超过五成,对相较于雪具单纯的实用性,冰雪装备的外观属性的要求也在提高。现有《政策措施》扶持对象主要是企业,将扶持重点由场地建设延申到消费补贴,以“惠滑”促“会滑”。促进本地消费,带动地方企业。黑龙江可以根据《发展规划》提出“深化拓展冰雪体育休闲运动”的要求,并借鉴吉林、河北、内蒙古已经实施的冰雪优惠政策相关经验,完善冰雪补贴体系,提高本地用户消费能力,反向促进本地化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创新冰雪相关产品和服务,努力扩大冰雪运动产品的品牌化效应。冰雪产业的发展不是以单一行业为支撑的,而是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多个行业联动发展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消费的规模效应,形成对国内外消费者的足够吸引力。从冰雪供给侧入手,针对目前冰雪运动产业发展所遇到的瓶颈,供给侧改革对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要求具体表现为:在劳动力要素上,培养建设冰雪运动专业人才队伍,为冰雪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包括高素养的冰雪场馆服务人才、高水平的冰雪运动竞技人才、高专业的冰雪赛事组织人才以及高格局的冰雪市场开发与营销人才等;在土地要素上,建设数量充足的冰雪运动专业场馆,努力实现场地设施使用效率的最大化的同时积极探索“冰雪+”新玩法,推动冰雪运动与文旅、休闲、体育等资源深度融合,营造冰雪消费新场景。位于北京农业嘉年华园区的北京首个草莓主题冰雪乐园推出了草莓冰雪嘉年华特色活动,不仅设置了各类趣味冰雪运动项目,还利用稻草打造了迷宫,让游客尽情体验趣味冰雪的乐趣。乐园里的草莓种植大棚里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市民游客到此观光采摘,感受农趣。冰雪玩累了,很多游客选择以泡温泉的方式,洗去身心的疲惫。走进北京金隅凤山温泉度假村,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线上线下文化旅游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游玩体验。完善“冰雪+”体系,打造完善的冰雪产业消费场景,发展冰雪服务业,促进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关键要建立全覆盖、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冰雪社会化服务格局。改进“体验式”运动的核心就是发展冰雪运动文化以及完善配套设施。同所有运动项目发展规律一样,冰雪运动必须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是冰雪运动发展必须重点发力的人群,但因为课业压力的增大、运动项目间的竞争、电竞和娱乐的强势吸引等,为冰雪运动在青少年群体的普及与流行制造了很大难度。特别需要升级冰雪运动的青少年推广普及方式,不仅是冰雪运动技能的学习,更要聚焦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在建立青少年冰雪运动保障基础制度的同时,引导冰雪文化真正融入青少年群体。同时着力于解决冰雪场地、冰雪装备、冰雪培训课程乃至赛事活动等方面的发展关键要素供给问题,才能有机会将潜在空间转变为实际增长。